中国塑料网 - 塑料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再生塑料资讯 | 塑料原料资讯 | 塑料机械资讯 | 塑料模具资讯 | 塑料助剂资讯 | 塑料制品资讯 | 科学技术创新 | 原料企业动态 | 模具企业动态 | 助剂企业动态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产品企业动态 > 他,中国极地测绘之父,11次签下生死状,随船携带黑塑料袋
4.biz | 商业搜索

他,中国极地测绘之父,11次签下生死状,随船携带黑塑料袋

信息来源:suliao.biz   时间: 2020-04-30  浏览次数:18

提到南极你会想到什么呢?相信很多朋友会想到,还有人会想到我国的科考站,像中山站、长江站等。今天,小编想跟大家介绍一位教授,他被称为“中国极地测绘之父”,当年为了完成科考任务,他甚至签下“生死状”,这是一位非常值得我们敬仰的科研人员。下面我们一起详细来一下。

他,中国极地测绘之父,11次签下生死状,随船携带黑塑料袋

极地

南极可以说是一个“无主之地”,但是南极却有着丰富的能源资源,吸引了很多国家前往科考。中国作为世界上的大国之一,在极地测绘科考方面却落后于西方国家。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在南极有一席之地,鄂老教授和其他科研人员登上“向阳红10”号科学考察船,开始踏上了中国首次南极科考之旅。由于缺乏经验,这一段旅程可谓是“前途未卜”,鄂老教授甚至需要签下“生死状”,面对这样一份文件,鄂栋臣教授的妻子迟疑了,但是鄂老教授却没有犹豫,坚定的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并写下:“我的生死,由我自己全权负责。”

其实,鄂老教授为了去极地科考,先后签下了11份“生死状”,第一次去南极时还随船带了“黑塑料袋(装尸袋)”。看到这里,小编不禁感慨,中国高速发展的背后,就是有这样一群舍小家为大家的“脊梁”。

他,中国极地测绘之父,11次签下生死状,随船携带黑塑料袋

鄂栋臣教授

千淘万漉虽辛苦,淘尽狂沙始见金。显而易见,这是一段危机四伏的旅程,当鄂老教授一行来到有“沉舟墓地”之称的德雷克海峡时,12级的强风暴让人难以招架,但是鄂老教授和他的队员们第一个想到的却是保护贵重的考察仪器。经过千难万险,首次踏上那片冰雪王国时,他们壮志满怀,兴奋地大喊——“南极,中国人来了!”小编觉得,“中国人来了!”这句话能够点燃无数国人的情绪,真的太不容易了!

南极科考非常艰难,但是鄂老教授和其他科研人员依然创下很多壮举,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南极科考站,并绘制了中国的第一张1:2000的南极地形图,同时参与了黄河,中山,长江站的建设,而由他主持的南极地名的命名,也获得了国际认可,让中国的名字进入了南极。他们的这些成就可能在教科书上就是一句话,但是这句话在我看来就是沉甸甸的,里面包含汗水和泪水。

他,中国极地测绘之父,11次签下生死状,随船携带黑塑料袋

鄂栋臣教授

因为鄂老教授的突出贡献,他被誉为“中国极地测绘之父”。小编在此介绍一下老教授的读书经历。生于战乱年代的鄂老教授直到11岁时才开始接受教育,但是他天资聪颖,成绩非常好,后来成功考入武汉测绘学院,也就是现在的武汉大学。鄂老教授毕业后便留校任教,担任博士生导师,与此同时,他还是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大地测量与地理信息工作组中国常设代表、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主任、并于2007年荣誉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鄂老教授不仅在南极测绘上有突出成就,后来也去到了北极,首次将国旗插在北极,参与黄河站的建设,他用自己的一片赤子之心融化了冰天雪地,他就像中国的一个种子,深深地把中国种在这片皑皑大地,从此生根发芽,开出无数朵赤子之花。

他,中国极地测绘之父,11次签下生死状,随船携带黑塑料袋

鄂栋臣教授

鄂老教授最令小编感动和敬佩的一点,就是他没法亲自在科研的第一线战斗时,年迈退休的他依旧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为自己的学生提供建议和帮助,在后方给了一线的科考人员们坚实的保障,同时,他还在全国各地、各高校做了近600场科普讲座,激发了青少年们对于科学创新的兴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2019年年初的时候,鄂老教授与世长辞,令人心痛。

他,中国极地测绘之父,11次签下生死状,随船携带黑塑料袋

鄂栋臣教授

小编觉得,这个世界需要正能量,而正能量于多个方面,像这样为科学事业默默奉献一生的人,就应该让的人知道。对于南极北极,你还知道哪些知识呢?你还知道哪些令人感动的人物故事呢?欢迎一起讨论!

(图片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塑料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