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商<\/p>
<\/p>
塑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各种便利,但对环境却有着重大伤害,一次性使用过后,人们便会丢弃它们。而数据表明,塑料垃圾的自然降解需要100至200年时间。<\/p>
为减少消费者使用塑料袋,大型商超几乎都实行塑料袋有偿使用,但选择付费购买的消费者仍不在少数。一些散装商品有称重需求,手撕塑料袋成了刚需,加上免费,使用量特别大。在菜市场买菜时,摊贩普遍使用普通塑料袋,塑料袋是免费的,使用的人数更多。还有我们日常用的手机壳、牙刷、塑胶拖鞋等都是塑料制品,可见塑料制品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的生活中好像也离开不了塑料。<\/p>
据中国塑协塑料再生利用专业委员会统计,我国每天买菜要用掉10亿个塑料袋,其他各种商超等塑料袋的用量每天在20亿个以上,合计每天要使用30亿个塑料袋,每年需要使用1万亿以上的塑料袋。<\/p>
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明确了未来一段时间内塑料污染治理的具体时间表和路线图。意见提出到今年底在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等地的商超、书店等场所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p>
今年7月,国家发改委等9部门印发《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公布了禁限相关塑料制品的细化标准。<\/p>
8月31日,商务部公布禁塑限塑阶段性任务:<\/p>
要求到2020年底,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城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p>
到2020年底,全国范围内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p>
到2022年底,全国范围内星级宾馆、酒店等场所不再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p>
到2025年底,实施范围扩大至所有宾馆、酒店、民宿。<\/p>
9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正式施行,新固废法明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坚持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原则。从2008年6月1日开始实施“限塑令”至今,一段时间内,不可降解塑料袋的使用有所减少。但近一两年来,在一些农贸市场,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出现反弹。同时,外卖、生鲜电商成为塑料制品使用大户。<\/p>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相继发布新的“限塑令”。比如:<\/p>
广东省:到今年底,禁止生产和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广州、深圳商场、超市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禁止生产、销售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以及泡沫塑料制成的一次性塑料餐具等等。<\/p>
云南省:明确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宾馆、酒店一次性塑料用品,快递塑料包装,电商渠道塑料包装被列为禁用、限用的塑料制品,明确了具体禁用、限用的范围和期限。要求推广替代品。<\/p>
济南市:有序禁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分批禁用一次性塑料餐具(到2020年底,全市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等),减少宾馆一次性塑料用品使用,加强快递塑料包装管控等等。<\/p>
限制和禁止的塑料或被填埋到地底,或被倒入海底,这都是我们看不到的地方。但有的塑料垃圾还是能在城市的河道里、路边的绿化上常常看到,处处都能看得到塑料垃圾的痕迹。<\/p>
多地相继发布“限塑令”,人们关心更多的是离开塑料垃圾,我们能否生活?这确实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直到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都有塑料制品的存在,人们已经习惯了塑料制品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能否认塑料制品给人们带来的便利,但同时它也确实在影响着环境。科技在发展,塑料制品的替代品会越来越多,减少使用塑料制品并不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太多的不便。<\/p>
因为环境的公共属性,限塑的事情不只是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的事情,对于环境保护不能单单依靠政策禁令发布,还需要更多社会力量,从生活点滴开始做起。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发挥自身影响力去带动人们提升环保意识,如星巴克改用纸质吸管和纸袋、麦当劳取消吸管改用自带饮嘴杯盖……<\/p>
随着城市的发展,居民将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构建绿色、健康、和谐、可持续的城市生活圈是必然发展趋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