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塑料桶立“规矩” 填补国内标准空白
厦门晚报讯(记者 高金环 通讯员 白荣汉)厦门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近日主导制定了两项国家标准。 这两项标准聚焦大型塑料桶细分领域,填补了国内标准空白,标志着我国塑料包装行业在技术规范国际化进程中取得关键突破,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标准化基础。
近日,厦门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牵头制定的《包装 塑料桶 第1部分:公称容量为113.6L至220L的可拆盖(开口)桶》和《包装 塑料桶 第2部分:公称容量为208.2L至220L的不可拆盖(闭口)桶》正式发布实施。
这两项标准,对标国际先进标准并结合国内产业实际,针对容量、尺寸公差、封闭器、残液量、搬运、堆码、标记等核心技术指标进行全流程规范。
据了解,随着“双循环”战略深入推进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大容量塑料桶在化工原料、食品储运等场景的应用需求持续增长,但国内长期缺乏统一规范,导致产品规格杂乱、质量管控缺失,制约行业国际竞争力。
此次,两项标准的实施,一方面通过统一技术要求,降低企业研发试错成本,推动生产工艺升级,助力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另一方面以标准化手段破除国际贸易技术壁垒,提升“中国制造”在全球塑料包装领域的话语权,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支撑。